查看原文
其他

史密斯与中国最早的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学院

Editor's Note

韦尔斯利与燕京大学渊源深厚,史密斯与金陵女子大学渊源深远。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Smith校友会 Author 文沁、Suzie



01

史密斯结缘金陵


“他爱上了一个在金陵女中念书叫朱青的女孩儿。”

 ---白先勇《一把青》


当我第一次读到白先勇在《一把青》中提到的金陵女中的时候,当我看到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穿青蓝色布衫的唱诗班女学生的时候,我为战争期间国运沉浮下人物的飘零命运所感怀,却从未想到这段历史以及这群人会与自己有任何的关联。


金女大当年的校舍(如今的南师大随园校区100号迎宾楼)。金女大曾被誉为“东方最美丽校园”,由美国建筑师墨菲和中国杰出的建筑师吕彦直(也是中山陵的设计师)共同设计。穿越长长的林荫大道、与学校正大门相对的是一片宽阔的草坪。


直到在史密斯的档案馆里看到学院建校至今的档案和史料,我才意识到儿时无数次经过的南师大随园校区100号迎宾楼就是史密斯于上世纪20年代捐建的。这幢建筑曾是金陵女子大学的主楼,而白先勇书中提到的金陵女中正是金陵女子大学的附属中学。金女大作为中国第一所女子大学,在建立初期曾经接受过史密斯学院各方面的帮助,并作为史密斯学院理事会在海外推广女子教育的重要项目,为争取女性权利、推广中国女性高等教育和进行社会服务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02

由教会和校友推动的东西方交流

 

1913年,美国教会美北长老会、美以美会、监理会、美北浸礼会和基督会决定在长江流域联合创办一所女子大学。11月13日,校董会组成并选定南京为校址所在地。1915年,金陵女子大学在南京东南绣花巷李鸿章花园旧址开学,首任校长为德本康夫人(Mrs. Laurence Thurston)。开办时仅有六位教员和八位学生,其中一名学生就是吴贻芳。吴贻芳不仅成为后来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1930年由金陵女子大学更名)的第一位校长,更是近代中国第一位被授予文学士的女性,并在1943年被授予史密斯学院的法学荣誉学位。


吴贻芳1916年考入金陵女子大学,同年在上海浸会怀恩堂受洗。她是金陵女大首届毕业生,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长,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第一位大学女校长。


在史密斯最早的校园组织之一史密斯学院传信会(The Missionary Society of Smith College)的支持下,史密斯校友Delia Leavens (1901届)于1909至1916年间在北京通州期间,曾同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德本康夫人(Mount Holyoke College 1896届)商讨金陵女大的未来发展。1911届校友Frederica Mead是“七姐妹”中第一位在金女大教书的教员。毕业后,她于1912年至1913年间在Presbyterian Women's Committee 工作,1914年来到金女大教授英文课程。在Delia和Federica的推动下,Smith College of Christian Work正式将金陵女大设为海外项目。1916年,史密斯向Frederica所在的金陵学院英文系捐赠了1000美元(约等于今天的24000美元),并在1921年与金陵女子大学结为姊妹学校("Little Sister in China"),自此,史密斯持续向金陵女子大学提供资金支持。


图表来源:《合作与共进——基督教高等教育合作组织对华活动研究(1922-1951): 新学堂数字版》


20年代初,在1896届校友Elizabeth Cutter Morrow(校内的Cutter House和Morrow House都以她的名字命名),1890届校友Ellen Holt以及史密斯的官方倡议下,史密斯捐助了日本、印度、中国的多所女子大学,捐助总额达到了50000美元(约等于今天的650万美元)。1923年7月,金女大迁入陶谷(今随园)的新校址。金陵女子大学的中央大楼,作为当时学生生活社交的中心,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100号迎宾楼,至今以“由史密斯许愿捐助”之名屹立。


金陵女院在中央大楼前举办五月花会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史密斯多次派遣英语、化学、动物学、圣经文学、法语、音乐等教职工前往金女大访问。北伐战争(1926~1928)结束后,中国掀起了收回教育权的斗争。金陵女子大学改组了校董会,使中国人在校董会中占三分之二的人数,德本康夫人辞去了校长职务,校董会选举吴贻芳为校长。民国19年(1930)12月,金陵女子大学向国民政府的教育部办理了立案手续。按规定,高等院校有3个学院者才可称谓“大学”,金陵女子大学只有文、理两个学院,因此改名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


03

战火中的金陵女院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临时组成西南联大迁往昆明,金陵女子学院大部分教职员先后撤往四川成都,借华西协和大学的校园继续办学,时任教育系主任的魏特琳则留在南京照管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园,与该学院教职员组成留守委员会,任代理院长。日军侵华期间,南京城中有许多妇女被日军从家中掳走。她们中很多被强奸和杀害。本只应容纳200至300人的金陵女子学院,保护了万余名妇孺。魏特琳1937年8月12日至1940年4月的日记中,详细记载了在日本占领下南京的情形,并邮寄给美国纽约校董会的校友。《金陵十三钗》的作者严歌苓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金陵十三钗》最初的灵感便是来自《魏特琳日记》。


魏特琳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同年受美国基督会差会派遣到中国,担任安徽省庐州府(今合肥)基督会三育女中校长。1916年金陵女子大学在南京成立时,她曾经担任教育系主任。1919年至1922年校长德本康夫人(Matilda Thurston)回美国募捐期间,她曾经担任代理校长。后担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务主任。


在返美休养数月后,这位保护了上万名中国女性的斗士始终因无法拯救更多平民深感自责,最终无法承受精神重压,于1941年5月在家中自杀。魏特琳因在日军占领南京期间对当地民众的极力保护受到了中国人民的拥戴。1938年她被国民政府授予“采玉勋章”,南京市至今仍有其塑像。魏特琳墓碑上刻有“永生金陵”的文字。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对日宣战。1942年6月19日,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舍被日军占用。抗战胜利后,金女大校园建筑基本保持原貌,但设备被劫掠一空。1946年4月,金陵女子学院迁回南京,同年9月复课。


吴贻芳校长带领金陵女院度过了金陵最动荡的年代,战争期间,吴贻芳和前文提到的Elizabeth Morrow(史密斯学院当时的代理校长)一直保持着交流,在1940年12月的校友手册中,Morrow校长描述了过去三年的混乱,并且引用了宋美龄的对金陵女院的赞赏:“金陵女院唯一的不足就是她应该有1500名学生,而不是150名(The only trouble with Ginling is that instead of 150 undergraduates there should be 1,500)”。


蒋介石和宋美龄在金陵女子学院


04

战后的改革与新生


1950年12月30日,美国政府在新中国成立后,突然宣布冻结中国在美国的资金并限制美元汇入中国,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面临经济来源断绝的危险。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发出指示:教会大学如有困难继续办学则可向中央人民政府申请经费,改为公办。1951年1月,各教会大学校长决定接受中央人民政府经费,改为公办,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与私立金陵大学合并为公立金陵大学。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金陵大学主体并入南京大学(原中央大学),设校务委员会,由李方训任主任委员,吴贻芳任副主任委员。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址1952年改为南京师范学院(1984年改名南京师范大学)校址。


1950年10月6日的史密斯校友杂志中写道:“金陵女子学院是一所美国支持的基督教学校,却在反美、反宗教的政府下运营”。由于政府的反美情绪以及和南京大学的合并,1954年,史密斯在美资大量撤出中国的背景下结束了对金陵女子学院的捐款。1980年代,吴贻芳推动金陵女子学院复校;1987年3月,金陵女子学院依托南京师范大学正式成立金陵女子学院。如今,金陵女子学院是南京师范大学的二级学院(开设专业包括会计与财务管理系、劳动与社会保障系、食品科学与营养系、英语系和女性学系。)

         

1951年在香港,上海圣约翰大学董事会主席以及岭南大学的李应林将包括金陵女子大学在内的13所大陆地区国民政府迁台前存在的著名基督教大学,以另组崇基学院的形式承继下去,并于1963年成为香港中文大学的三所创校书院之一。1956年,金陵女子大学在台湾的校友于台湾台北县三重镇(今新北市三重区)成立金陵女子高级中学(邓丽君、林青霞等人的母校)。


05

女校精神:传承与前行


在那样一个动荡的时期,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们能为了让更多的女性接受教育而共同努力,将大洋两端的两所学校的命运交织在了一起。这种跨越了地域、文化和政见的一致目标更让我意识到自己的使命感,同时也让我重新审视女子教育的意义。


女子学院最初被设立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的(大部分)大学不接收女性学生,而现在美国高等学府中女性已多于男性,许多人因此认为现代女权已是无病呻吟。我们仍旧相信着女校存在的意义。在性别不平等日趋隐性的今天,传承了一代代女性先驱在各领域的突破精神的女校,仍在持续挑战着深植于人们观念中的偏见和社会中的结构性不平等。它给予女性在职场中为自己发声的勇气,培养独立思维的能力,鼓励打破性别刻板印象。这些精神将会培养出更多努力打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的女性,用行动逐渐否定刻板印象,并使我们潜移默化地把这样的意识继续传递。



参考:

“Commission Service for Delia Leavens, 1901.” Records of the Smith College Association for Christian Work, Smith College Archives, Northampton, Massachusetts, 3 October 1909. https://sophia.smith.edu/blog/smithipedia/student-life/missionary-society/

“花团锦簇”(网名)。“中国第一所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中国大学)。” 豆瓣,28 May 2007。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638539/。Accessed 22 July. 2018.

董磊。”南京大屠杀史料:美国传教士救上万中国女性后自杀。” 参考消息网,12 December 2014。http://mil.cankaoxiaoxi.com/2014/1212/595734.shtml. Accessed 22 July. 2018.

肖会平。合作与共进——基督教高等教育合作组织对华活动研究(1922-1951)。武汉,山东教育出版社,December 2009。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KDA8DAAAQBAJ&pg=PT484&lpg=PT484&dq=金陵女子学院+战争&source=bl&ots=0l2-9J72QK&sig=oR3yOurA4hq9VV7v6d4dF-Pinqw&hl=en&sa=X&ved=2ahUKEwjOrZ3GsuraAhXLq1kKHRywDcQQ6AEwDXoECAAQdQ#v=onepage&q=金陵女子学院%20战争&f=false

“金陵女子大学.” Wikiwand, 23 September, 2013. http://www.wikiwand.com/zh/%E9%87%91%E9%99%B5%E5%A5%B3%E5%AD%90%E5%A4%A7%E5%AD%A6. Accessed 22 July. 2018.

“Hbcai”(网名)。”金陵女子大学旧址.” 新浪微博,1 July, 2010.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0c42ad0102wm4g.html. Accessed 22 July. 2018.

刘炜。“金陵女子大学.”科学网,17 Feburary, 2016. http://wap.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mobile=1&do=blog&id=956645&id=956645. Accessed 22 July, 2018.


This article is also inspired by the following materials from the Smith College Archive:

Letter about Li Gwan-Yuan, a Ginling College and Smith College alum 1938-1943

Alumnae Committee for Ginling College 1920-1950 (1331)

Letter to Susan, Sep 28, 1939

Letter to the members of the Smith Club in China, Nanking, Feb 18, 1921

Letter to Miss Elizabeth S. Bixler, Northampton from the treasurer of Ginling


配图/来源网络

文/文沁, Suzie

档案馆小组 /Fanghui He、Irene、十七、Suzie、文沁

编辑、校阅/ 艾玛、康妮、花盆

排版/文沁、花盆

阿黛拉、思雨、Rebecca 对此文亦有贡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